青年园地

您的位置:首 页> 党的建设 > 青年园地 >

位置:首 页> 党的建设 > 青年园地 >

我们还有多少人在读书?



发布时间:2016-06-01 12:00:00   
管理员
中交一公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6-06-01

我们还有多少人在读书?

    前些天,看到一篇微信上传来的文章,是一名在上海工作的印度工程师撰写的,题目叫做《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他在文中大意写道,因其工作需要经常要到中国或世界各地去出差,在中国内地乘飞机的航班上,他鲜有看到几个中国人在认认真真抱着书本读书,大部分人要么在假寐,要么就是在大声说话聊天,还有的人是在打开电脑玩游戏或是在看电影等。在候机时亦多是如此,多数人是在低头看手机,发微信,在刷屏。而在欧洲或日本及韩国航班上或候机时,大多则看到的是多数人在安安静静地抱着书本读书。
    因工作需要,近年来,我亦经常在国内乘飞机或高铁出行,印度工程师在文中所描述的中国飞机航班上的情景,我是非常认同的,人家真的没有夸张或贬损之意,事实确实如此。
    我因个人习惯,经常利用周六或周日闲暇之时到北京市通州区台湖图书城去闲逛购书,每次去,偌大的图书城,放眼望去,真正看书及购书者寥寥无几。我看到最多的,往往是家长带着上小学的孩子来看书或购书,或是一些中学生模样的学生来购工具书或课外读物。因为经常来这里购书,一来二去就和这里的工作人员相对比较熟悉了。我曾问过一位在图书城工作的管理层人员,我说,来这里看书和购书的人如此之少,你们能经营的下去吗?他说,我们主要是靠团购批发到全国各地的图书和给北京市各大书店供书来经营,如果光指着每天零散卖几本书,赚的钱连员工工资都不够发,根本没法维持。
    这可是号称亚洲最大的图书城。
    我不曾记得是哪位哲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觉得此话非常有道理。一个民族,长此以往,终将愚昧无知,再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发挥不了现实作用。
    由于中国大陆社会近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亦变得浮躁不安起来,根本安静不下来好好读书。学生没有办法,从小学到高中,只得关在学校里面读书,以应付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考试。因为我们是应试教育,学生们被“逼”着好好读书,否则就无法中学毕业,就无法考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没法找好一点儿体面的工作,大学文凭成了找好工作的“敲门砖”,因而读书学习非常刻苦。但一旦考入中国内地的大学,大多数学生仿佛是得到了一种解脱,中小学时那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将不复存在,很多人是得过且过,能毕了业就行,反正毕了业也要自己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国家早已不包分配。走向工作岗位后,天天为了生存,为了票子、位子、房子、车子、孩子等等在奋斗,大多数80后就是如此,就是一张张活生生的现代版的“五子登科”图,心根本就静不下来,哪还有心思读书。
    在中国大陆,我记得刚改革开放之时,人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当时中国高层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为了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等,人们是发愤读书,到处可以看到人们读书的身影。而短短的三十几年之后,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些场景根本就看不到了,读书好像已成为职业学者或极少数人的“专利”,这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大陆人的一种悲哀。
    当我看到印度工程师在文中描述,“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罗斯的人均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的可怜。”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真的非常震惊。他的这个统计数字从何而来,是否经得住考证,不得而知。但就目前大陆中国人而言,爱读书的人真的成了少数,甚至是极少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到的,不管你承认与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16年5月25日,105岁高龄、跨世纪老人、生于辛亥革命当时(公元1911年)的杨绛先生安详地离开了我们。我在读了老人的生平及发表的文章、文集之后,对老人的人品及文学才华肃然起敬。以前我只知道她是《围城》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对其了解甚少。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钱钟书、杨绛及女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我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迷恋读书的,无论中英文的都拿来啃,慢慢地读书成了我的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个星期不让你看呢?”我答:“一个星期都白活了。”杨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景仰的大家、大师级的人物,是与其终生爱读书分不开的。嗟呼,这样的人,在当下实属“凤毛麟角”。
    造成当前这样一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不是我们太看重经济发展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不是出现了偏差?我们的应试教育是否存在某些缺陷,孩子们从小被“填鸭”,一旦松绑便没有了读书的兴趣?世界读书日各种媒体一时热闹,那些媒体人自己又读了几本书?或者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没有应有的尊重,这样的状况或很难改变。
    我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具体改变这种状况,但我知道国家要强盛,国人必须奋发读书;人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也必须要读书。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讲,亦是如此。我能够做到的,也只有从自身做起。  g 肖 雲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中交一公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Baidu
map